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今年9月天上多了几个名字 那些名字是咋上天的?

今年9月,天上的小行星又多了几个名字,其中包括英国皇后乐队主唱Freddie
Mercury,也包括中国地区广播电视技术奠基人之一、上海市天文学会会员何允。不仅是小行星,浩瀚无垠的宇宙中,存在着各式各样的天体。凡是记录在案的天体,全都各有其名,让天文学家能一一“认领”。在这些名字中,有很多是我们熟悉的中国科学家的名字,命名的过程也有着许多有趣的故事。

今年9月天上多了几个名字 那些名字是咋上天的?

“最绚丽多彩的天体命名”

小行星的命名总能受到人们的关注,特别是涉及到名人的时候。在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原研究员、天文学家李竞看来,小行星的命名法是“所有天体命名中最绚丽多彩、最富人文性、最具人性化和最有幽默感的”。

李竞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宇宙中第一个小行星的发现要追溯到1801年,但到了1850年,天文学家才开始给小行星起名字。那时候,来自德国、意大利、英国、法国的少数几位天文学家用望远镜目视搜索,发现了聚集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绕日运行的13个小行星。

“行星和卫星有以神话中的神灵命名的传统,于是当时的天文学家就商定,小行星的命名也沿用这个传统,并且应该是女性神灵,同时规定命名权归发现者。在此之后,这一发现者和发现者所属机构持有命名权的小行星命名法则就被后世保留并继承至今。”李竞说。

到了19世纪下半叶,天文照相方法兴起,小行星观测的效率大增,到19~20世纪之交,已发现的小行星总数已达500个。“这使得延续了半个世纪的命名法缺陷之处日益显现,那就是可供选用的神话精灵数量的有限和不足,再说也不是哪位天文学家都通晓西方神话的细节。”李竞介绍说,为此,从事小行星观测的欧美几个国家的天文学家协商,将命名的范围从天上神灵扩大到世间的人和物,但名字必须是女性化的规定不变。“这可能是认为小行星成员都该是清一色女性的学究式偏见所致,于是凡是男性称谓的文字拼写都得改为阴性。”

这个规定也带来了一些麻烦,比如将天文学家皮克灵变成了“皮克琳季娅”,将物理学家普朗克变成了“普兰季娅”。“从名字看不出这个小行星命名的由来了。”李竞说,“还因此闹出过笑话。比如一个小行星名字叫作‘牛顿妮娅’,世人一直认为是大科学家牛顿大名的‘女性化’,直到半个世纪后才得知‘牛顿妮娅’真是一位女士的名字,与牛顿无关。”于是,20世纪初,小行星命名法则的修订者们终于废止了称谓女性化的规定,树立了一个约束力最少的天体命名法。

如何成为“来自星星的你”

如今,小行星的命名由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提名委员会执行。北京天文馆馆长朱进就是该委员会的15位委员之一。“所有的小行星命名,都须报经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小天体提名委员会审议通过,然后才公布于世成为该天体的永久名字,并为世界各国公认。”朱进介绍说。

一个小行星在被命名前,要经历临时编号、暂定编号和永久编号三个阶段。因为天文学家或天文爱好者观测到一个小行星后,不能立刻确定它是否为新发现的小行星,这时先给它一个临时编号。当这个小行星在不同的夜晚被观测到,并报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国际小行星中心,确认是新发现的小行星之后,就会得到一个国际统一格式的“暂定编号”。当一个小行星至少四次在回归中心被观测到,并且精确测定出其运行轨道参数后,它就会得到国际小行星中心给予的永久编号。

“小行星是唯一由发现者来命名并且获得国际公认的一类天体,小行星命名体现了发现者个人的兴趣和意志。”朱进说,这个规定可能也是为了鼓励大家尽可能地发现新的小行星,并且尽可能精确测定出它的轨道参数。

“截至2016年6月,天文网站公布的小行星的电子版专名已经增加到20091个。”李竞说,“这些名字中与中国有关的也非常多,内容包罗万象,有科学家、机构、历史事件、文学家、音乐家、舞蹈家、历史名人、神话和传奇人物、国名、城名、港湾和江河湖海、园林和名山峻岭、动物植物、树木花卉、缩称和笔名等。”

在这些小行星的名字中,中国古代和现代科学家的名字是非常引人注目的一部分。以中国古代科学家命名的小行星包括张衡、祖冲之、郭守敬、沈括等。1990年,为表彰旅美著名物理学家吴健雄的杰出贡献,紫金山天文台将该台发现的编号为“2752”的小行星命名为“吴健雄星”。此后,一批小行星陆续以当代杰出科学家,如物理学家杨振宁、李政道、周光召,数学家陈景润,水稻专家袁隆平等命名。今年1月,以五位中国科学家名字命名小行星的仪式举行,屠呦呦、谢家麟、吴良镛、郑哲敏、张存浩的名字从此被写入了浩渺的星空。

朱进介绍说,在小行星的命名中,科学家与文学家、艺术家等一样,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规定。

“住在广寒宫里”的中国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在遥远的太空中也有一个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小行星“欧阳自远星”。有趣的是,欧阳自远所研究的月球,其地理实体的命名也很有故事。

“早在四五百年前的伽利略时代,月球上很多实体就被命名了,比如静海、冷海、澄海、丰富海等22个海,还有亚平宁山、高加索山等,那时候的命名是没有任何规矩的。直到大约1922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下面的一个月球实体命名的委员会成立。”欧阳自远说。

月球上可以命名的实体包括海洋。“当然这些海实际上没有一滴水,是月球外表一些大盆地,因为当时的观测者看到这些地方反光度比较低、较暗,以为是海洋。”欧阳自远解释说,另外还有直径大于100米的撞击坑、月溪等。

“月球实体命名有一些规则,包括不能以政治人物和军事人物命名;被命名的实体本身要具有特殊的科学研究价值,命名要对科学研究工作和地图绘制工作有所帮助;被命名的科学家必须已经去世三年以上。”欧阳自远说,“国家当局和科学机构都可以提请命名,命名时要简要介绍被命名者的主要成就和命名的科学意义等,以便审定。”

2010年,我国利用嫦娥工程影像数据首次申报月球地理实体命名,用古代和现代科学家蔡伦、毕昇和张钰哲的名字为3个月面撞击坑命名,获得了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的批准。这使得月球上的中国人名和地名增至14个,共命名了19个月球地理实体,包括12个撞击坑、两个月溪和5个卫星坑。这些名字有石申、蔡伦、张衡、祖冲之、李白、毕昇、郭守敬、万户、高平子、张钰哲、神话传说中的嫦娥和瓷都景德镇。此外,1976年和1985年有两条月球正面的月溪被外国人分别用两位中国妇女的名字命名。由于文献资料的缺乏,至今无法确认这两位发音为“Wan-Yu”和“Sung-Me”的中国女性是谁。

据欧阳自远介绍,今年1月,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了嫦娥三号着陆区4项月球地理实体命名,分别是广寒宫、紫微、天市和太微,这些名字可以在官方的天体地图中使用。“‘广寒宫’是嫦娥三号月球着陆点周边方圆77米的区域,包括玉兔号月球车巡视路线及其东侧重要地貌,这块区域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研究价值。‘紫微’‘天市’和‘太微’则是紧邻嫦娥三号着陆点周边区域三个较大的撞击坑。”欧阳自远说,“中国古代天文星图有‘三垣四象二十八宿’的星官名,这3个撞击坑的命名,就是取自其中的‘三垣’。在‘广寒宫’周围,二十八宿的名字我们也都申请了。我们力争在月球上不断增添中国科学家和特殊纪念意义的名字,让更多人因此更加了解中国。”

科学名词规范至关重要

提到被命名的撞击坑,欧阳自远强调说,如今仍有不少人称撞击坑为月球环形山,实际上这是不规范的说法。“环形山只是表明用望远镜看,这是个圆形的山,里面是洼地,但这既不能反映它是个坑,也不能反映它的成因,没有赋予它生命。火山口也是环形山,这样容易混乱。所以我们现在要规范,称其为撞击坑,体现了其是由于小天体撞击地球或月球外表,里面的岩石溅飞出去垒到周围形成的。撞击坑体现了其科学内涵。”

在欧阳自远看来,在科学技术领域,名词使用的统一、准确、规范至关重要。“现在的名词使用还比较混乱。比如,描述地球的一些名词我们很熟悉,如地核、地幔、地壳等,如果把这些名词完全照搬到火星上,就会引起混乱。比如火核、火幔、火壳,大家搞不清楚是什么意思,可能会误认为是关于火的研究。还有地质学,不能到了水星、火星,就变成水质学、火质学。所以,对于地球科学、月球与行星科学之间的名词如何通用,是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我们现在初步研究了一些方案,比如有些地质科学名词可以直接用于月球和行星,但前面要标明是火星、水星还是金星,称其为火星地质、金星地形等,大家一看就懂。还有一些要删掉‘地’字才更简洁明了,比如金星核、金星幔、金星壳。”欧阳自远说,“月球和行星科学中如此多的名词,规范起来确实是个大工程,但这一定要去做。科学名词必须定义明确、概念清楚,使用起来不会产生歧义,也不用再详细解释,对于公众更好地认知科学也大有帮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陈丹的博客 » 今年9月天上多了几个名字 那些名字是咋上天的?

分享到:更多 ()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