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三星的年度旗舰手机,Galaxy Note 7最近的经历可以用“出师未捷”来形容。近日,三星深陷“召回门”,这是手机史上最大规模的召回事件之一。Note 7因为电池缺陷而在全球范围内召回,唯独没有中国。目前,Note 7国行版正在中国现货销售,三星给出的理由是中国市场出售的版本采用了不同的电池供应商。在三星的官方声明保护伞下,Note 7在国内如约上市。
线上线下渠道销售火热 海外消费者从国内市场代购中国版Note 7
■IT时报 许恋恋
《IT时报》记者调查发现,此次“召回门”及国外发生的手机爆炸事件对三星Note 7在国内的销售并未造成多大的影响,中国消费者对此很淡定。
“一天几十台销量没跑的”
根据三星电子的公告,全球一共有35起爆炸事件报告,受影响的Note 7比例仅为0.0024%。9月2日,在首尔举行的新闻发布会现场,三星电子手机业务负责人高东真当场鞠躬道歉,并表示,在已经出售Galaxy Note 7的十个市场,将停止销售工作。此外,高东真还对该产品所存在的电池问题致歉,电池缺陷可能在充电时引起手机爆炸。
紧随其后,中国三星电子发布了官方公告,公告称“9月1日起在中国市场正式出售的国行版本,由于采用了不同的电池供应商,而不在此次更换范畴。”
或许是公告起到了安定人心的效果,三星Note 7出售一周以来,记者从多个渠道得到的反应来看,Note 7国行版的销售几乎没有受到爆炸以及“召回门”的影响。
“Note 7我这儿是2号上架的,就这么几天,已经卖了快400台,现在基本上一天几十台销量没跑的。”天猫商城的一位线上代理商告诉《IT时报》记者。而另一位代理商则直言,他手上Note 7新机星钻黑版本已经卖光了,金色剩下的货也不多,要下单尽快。记者看到,仅在天猫三星官方旗舰店里,目前Note 7的销量已达到11000多台。
而在线下渠道,Note 7的表现也颇为抢眼。记者走访多家线下渠道商和三星旗舰店,浦东一家三星旗舰店的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Note 7上市之前,预订的人就不少,比以往的旗舰机都要火爆,“可能是加入了一些黑科技的原因,感兴趣的人也比较多。”
当记者问到Note 7爆炸的新闻对销量有没有影响时,该名工作人员表示电池并非同一厂家,消费者可以放心购买。“而且现在Note 7只有中国在正常卖,国外有一些用户还会选择在中国代购,我们现在货源都比较紧张。”Note7是预售情况最为优秀的三星旗舰之一。
在另一家三星体验店内,Note 7新机放在进门就能一眼看见的柜台,现场有2位顾客正在咨询Note 7,一位顾客向记者表示,最近打算换机,买Note 7,并不担忧电池的问题。
实际上,目前还只是三星Note 7销量的一道“前菜”。中国三星电子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Note 7在中国并未大规模发货,蓝色和黑色版本的现货都比较少,尤其是蓝色。
依然是三星狙击苹果的有力武器
根据三星官方的说法,旗下子公司SDI的电池出了问题。野村证券分析师Chris Chang估计,三星SDI供应了Note 7手机约65%的电池,而其余电池供应来自中国厂商ATL,该公司只为中国销售的Galaxy Note 7供应电池,因此国行版的Note7不在召回之列。
根据计划,三星将召回约250万部Galaxy Note 7设备,分析师预计此举将花费该公司约1万亿韩元(9.04亿美元)成本。三星电子拒绝对此事产生的财务影响做出估算。三星方面对记者的疑问也并未正式回复,只是表示“数额巨大,不便透露。”
上述三星人士告诉记者,全球一共250万台召回的手机中,实际上仅有100万台到达了消费者手中,剩余150万台是在渠道商手里,“公司会将渠道的产品也收回来,体现对消费者的责任心。”不过对于如何处理这250万台手机以及后续的调查结果公布,他表示目前没有进一步明确的消息。
第一手机研究院院长孙燕飙认为,大规模召回是为了迅速平息手机爆炸事件的不利影响,“对于三星这样的公司来说,产品有隐患的话,一定不会铺向市场,消费者尤其是欧美市场的消费者对产品隐患是非常苛刻的,三星不会做出这品种似自杀性的行为。”
在业内人士看来,本来希望借着Note 7打出一手好牌、抢在iPhone 7发布之前俘虏人心的三星,在“召回门”事件的影响下,显然已经失去了先机。
“三星选择在这个时间节点发布Note 7这款旗舰,对标iPhone 7的意图很明显,不过此次爆炸及随后的大规模召回显示,这场对苹果的狙击战三星是开局不利的。”孙燕飙说,“在手机性能过剩的今天,不管是Note7还是iPhone 7,只会增加手机市场的竞争,但没有能力改变市场格局,三星开局不利,也仅仅是让未来在和苹果竞争时,未知的因素更多了而已。”Note 7依然是三星狙击苹果的有力武器。
(原标题:三星Note 7韩国爆炸频发 中国消费者很淡定)
活动入口: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陈丹的博客 » 三星Note7深陷”召回门” 只有中国消费者很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