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9月底来到特拉维夫本·古里安国际机场,除了严格的边境安检之外,身边擦身而过的中国商务考察团,会让人一瞬间产生身在首都国际机场的错觉。配合海南航空北京-特拉维夫航线的开通,9月底于特拉维夫召开的第二届中以创新峰会甚至包下了一架专机,满载中国投资者飞往这个创业国度,在工业应用、农业技术、生命科学、移动互联网、金融科技、数据科学等领域寻找投资机会。
中以双方代表签订协议在以色列设立机器人研发中心
文/张斐斐
以色列正成为中国投资者的冒险乐园。据以色列第三方投资数据机构IVC研究中心的统计,经历了两年的双位数快速增长之后,中国投资以色列的创业企业的总额将达到5亿美元。2016年,中国在以色列VC基金的投资量预计将增长18%,至10亿美元。
企业、基金、投行、券商、律所等各种中介纷至沓来,希望赶上这波中以浪潮的最前沿,“以色列”似乎成为了商界中最时髦的话题。而除了寻找优秀的技术投资标的之外,驱动这股热潮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不同投资者背后也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思考逻辑。
双轨行情
2016年7月31日,美国赌场公司凯撒集团宣布,巨人香港、云峰基金等中国投资人组成的财团,已与凯撒娱乐签订最终协议,以44亿美元现金收购旗下专注休闲社交手机游戏业务的以色列公司Playtika。
这终于打破了2011年由中国化工集团收购以色列Adama公司的纪录。而2014年光明乳业以约10亿美元收购以色列乳业公司Tnuva,以及复星集团于今年7.7亿美元收购化装品公司Ahava的案例都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除了基建型国企之外,包括海航等大型投资集团也开始酝酿在以色列的投资,目标或在酒店或者高科技行业。
而最令以色列人关注的则是,中国财团对以色列保险集团的收购。据以色列GLOBE商业新闻报道,9月底,中化集团与中国民生的联合财团有意收购Clal Insurance。8月底,福建阳光城集团旗下新加坡投资公司以18.5亿谢克尔(约合4.8亿美元)收购以色列保险公司凤凰控股52.3%的股权,但该笔交易尚需得到以色列当局金融部门的批准。此前,复星集团收购凤凰控股的尝试也因多方阻力而被迫放弃。“以色列当局与民众普遍对外来资本持开放态度,只有对保险等金融行业,来自民间的阻力较大。”以色列领先的公共舆情公司KB的分析师Israel Bachar对本报表示。在其近期所做的一份民调当中,77.6%的民众认为,外资进入有利于以色列经济的发展,超过41%的民众认为,外资对以色列经济的投资还不够充分。
摩根大通投资银行部亚洲科技主管Elad Mardix对本报表示,美国当局对于中国投资的监管规定较多,此时来以色列进行战略投资,价格相对便宜,又可以当作是进军美国或欧洲的跳板,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以色列公司擅长从0到1,而中国公司擅长从1到100。以色列有技术创新,中国有市场与人才,两者从理论上看是完美的组合。”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Coller管理学院院长Udi Aharoni对本报表示。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中国投资者往往比较看重对公司的控制权,双方在管理、文化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区别,这往往会对收购后的运营产生挑战。”
据IVC研究中心的统计,经历了两年的双位数快速增长后,中国实业投资的增速正在放缓。据统计,2016年前四个月的投资增长,仅同比增长7.1%。
IVC研究中心表示,中国投资者赴以的数量不断增加,但在成交的单数上并没有太多的增长,相信中国投资者在未来几个月中将持较为谨慎的投资态度。
但同时,中国对于以色列基金的投资依然保持较好的增长势头。2016年,中国在以色列VC基金的投资量将增长18%,至10亿美元。
这一数据的背后是,以色列创投界首屈一指的基金一半左右都获得了来自中国的投资。而最先开启这股潮流的当属香港富豪李嘉诚。
基金投资
除了在汕头兴建以色列理工学院的中国校区之外,李嘉诚还通过旗下的维港投资(Horizons Ventures)直接参与了众多创业项目。这一当年凭借对Facebook的1.2亿美元投资而蜚声创投界的基金在以色列共投资了23个项目,约占其全球投资组合总量的三分之一,累积投资已经达到3.5亿美元。
据IVC的统计,维港投资在2012年“以色列最活跃的10家风投”中位列第二。但之后,其风头正在被来自中国大陆的企业巨头们所超越。从2013年开始,中国互联网及资本界巨头投资以色列基金的速度迅速升温。
2013年底,中国平安保险集团旗下的平安创新投资基金 (Ping An Ventures)创立了一支1亿美元的基金,专注于美国和以色列的科技项目。同时,涌金集团向以色列风投基金Pitango VC投资1500万到2000万美元。
2014年8月末,联想集团向以色列迦南基金(Canaan Funds)投资约1000万美元。2016年10月,联想再次宣布,今后三年将再投资1亿美元于以色列初创企业。
之后,BAT再次掀起了一股投资高潮。其中2014年10月,百度、奇虎以及平安金融集团组成的财团投资1.94亿美元于Carmel Ventures第四期基金。
2015年初,阿里巴巴加入奇虎、盛景网联等中国企业,投资以色列老牌基金耶路撒冷风投合伙人基金(JVP)第七期基金。有媒体报道阿里巴巴此次向JVP投资了1500万美元。同期,Singulariteam基金也宣布,该基金完成第二轮融资,主要投资人为腾讯与人人创始人。
据IVC2015年的年度报告,Sin-gulariteam基金当选2015年度以色列最活跃的VC,当年共进行了12起首次投资,管理总资本为1.52亿美元;Carmel为排名第二活跃VC,共进行了9起首次投资,管理总资本为8.02亿美元;JVP依然为以色列最大的VC, 管理总资本为11.12亿美元,但2015年仅进行了7起首次投资,排名第四。
在同一份报告当中,OurCrowd First基金当选2015年度以色列最活跃的小型VC(编者注:为管理资本为5000万美元以下的基金)。OurCrowd于2016年9月刚刚宣布完成了7200万美元的C轮融资,并称“股权众筹”的新模式为小型投资者提供高质量的投资服务。
中国投资者自然也不会放弃刚刚兴起的小型VC产业。Ourcrowd管理合伙人迪恩(Dene Ban)对经济观察报透露,在其于9月底刚刚完成的7.2亿美元C轮融资当中就有来自中国最知名的互联网公司。
曲线逻辑
除了投资基金外,一些中国企业还瞄准了兴建中以之间的创业平台,包括太库科技、盛景网联在内的企业都在以色列建立了孵化器或者加速器。启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总裁袁桅也表示,考虑在以色列与中国分别兴建针对产业的创业园区。
2016年5月,光启全球创新共同体孵化器在以色列特拉维夫正式成立。基金主体总投入将达3亿美元,首期投入5000万美元,将紧密围绕深度空间、机器自觉和终极互联领域进行投资及孵化。成立后,该孵化器已经先后投资了三家以色列科技公司,包括智能交互技术公司EyeSight、情绪分析技术公司Beyond Verbal以及视频分析解决方案提供商Agent Video Intelligence。
为什么基金近年来如此高速地成长?分析认为,稳定的投资回报率、熟悉的人脉、学习曲线以及相对隐秘等等因素,都使得中国大陆的财富新贵们更加偏爱这种方式。
毕马威(以色列)会计师事务所中国业务负责人刘雅楠认为,对于财务投资者来说,投资就是追逐资本回报率。因为以色列的VC模式相对成熟,退出期基本都在3年到5年,资本回报率也相对稳定,风险不像国内市场那么大。
Ourcrowd管理合伙人迪恩(Dene Ban)认为,随着经济实力的发展,中国投资者也需要投资多元化布局,海外房地产市场已经较为饱和,而全球公开市场的低迷使得私人市场依然最具吸取力,而投资科技行业是最主要选择之一。
中国一些成熟的投资者往往目标很明确,希望通过收购或者技术转让的方式取得一些战略性投资标的。但一方面,他们对本地的商业环境与企业文化有需要学习的过程,另一方面,也需要熟知的人脉找到真正的好项目,这时,一个优秀的LP就非常重要,而投资VC成为了一个较好的选择。
光启集团全球创新共同体(GCI)以色列合伙人多利安(Dorian Barack)则更多地从投资心态上来分析。“初创型公司就像是蝴蝶,你必须给他们一定灵活的空间,保持一定的耐心。因为对于以色列公司来说,最可贵的资产就是创业团队,如果上来就要求控制权,往往会导致公司人事动乱,而损失了长期发展的可能性。”多利安说。
疲劳隐忧
当然,除了财务与战略投资者之外,看到这股热潮背后的,还有机会主义者。
受较为严格的监管政策及全球的股市流动性不佳的影响,特拉维夫证交所近年来表现一直不如人意。据其2015年报,平均每日成交量仅为3.73亿美元,远低于2010年顶峰期时的5.47亿美元。
“在特拉维夫交易所上市企业中,市盈率好的也就3-5倍,很多初创公司已经不会将上市集资做为其第一选择,而更愿意接受私人领域的投资。”毕马威(以色列)会计师事务所中国业务负责人刘雅楠表示。
而中国股市动辄30倍以上的市盈率,双方资本市场间的差距也让很多国内的上市公司看到了机会。据了解,也存在一些企业收购了以色列较为便宜的资产,放到上市公司或者是香港的资本平台上,“孵化”一段时间后再收到壳公司当中。
甚至有一些不专业的投资者与中介者,投资条款清单都没有签,或者尽职调查就没有做就直接投钱,这一过程之中存在着较大的风险。“企业投资还应遵循一定的战略规划,如果某些上市公司只是玩这种纯粹的资本游戏,也不利于企业的发展,更不利于投资者的利益。”一位长期从事中以投资的专业人士向本报表示。
另外,国内现在有一些新兴的针对以色列的资产管理公司,通过私人财富管理,私募基金等方式投资以色列项目,对于国内的投资者来说,也应该对投资项目有了解,对创投的风险知晓,该人士表示。
而中国投资者容易一拥而上,中介运作下的各式没有明确投资目的参访,也容易形成负面影响。
知名律师事务所GreenbergTrau-rig的顾问律 师 柯 帝(Ephraim Schmeidler)也对经济观察报表示了相同的担忧,中国代表团一个又一个地来到以色列,看似火热但依然缺乏严肃的投资者。频繁的约访也可能使得科技企业对中国投资者产生疲惫感,而丧失真正好的投资机会。
随着中国投资的全球化、深入化发展,中国企业对基础科学的需求增大,中以之间的合作前景广阔。双方都需要维持一个健康良好的投资环境,中以投资的热潮才刚刚开始。中以创新峰会主席、英飞尼迪集团总裁高哲铭(Amir Go-or)对经济观察报表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陈丹的博客 » 为什么中国的投资者都一窝蜂地涌向以色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