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为什么硅谷得以诞生并成为现在这个样子

当前很多地方和国家都在自诩为“xxx硅谷”,但其实很多都只是得到了硅谷的“形”,而没有硅谷的“魂”。且看硅谷历史学家 Leslie Berlin 在 Medium 上的长文如何对硅谷进行深入分析。本文节从科技、文化、金融三个历史角度描述硅谷之所以能成为硅谷的原因。

取经者乔布斯

“如果你不清楚历史的来龙去脉,就不可能知道未来的方向。”

乔布斯对此深信不疑。当他还是一个年轻人时,就曾花了大量时间向比他老一代的硅谷企业家取经。比如 Robert Noyce(集成电路发明者之一,仙童半导体公司和英特尔共同创立者之一),Andy Grove(英特尔联合创始人之一),以及 Regis McKenna(乔布斯的指导顾问,曾经设计了苹果的 Logo)。

为什么硅谷得以诞生并成为现在这个样子 好文分享 第1张

Steve Jobs 和 Robert Noyce

乔布斯曾经引用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对魔术的一段描述,来阐述其对历史的态度:

一个人如果能密切关注过两到三代人的成长历程的话,那么这个人就像是坐在魔术师旁边,看着魔术师将同一个魔术连续演示两到三次一样。该魔术本应该只是给观众在前台看到一次的,如果其被窥视了两到三次以后,该魔术的门道是怎么回事你就会了然于胸,也就再不会感到惊奇或者受到“欺骗”了。

历史,对于乔布斯来说,就是给了他一个机会,让他在商业的魔术出现眼前之前,先去看、去看透魔术背后的门道。这样,他就能做到水来土掩、兵来将挡、运筹帷幄了。

2004年,我(Leslie Berlin)曾经去拜访过互联网和PC界的泰斗人物 Robert W. Taylor。Taylor 曾经说服美国国防部建立起 ARPANET(后来成为互联网的始祖与核心),他还运作了著名的“Xerox PARC 计算机科学实验室”并打造出第一台个人电脑。Taylor 的收山之作是最后他又组建了“DEC研究中心”,研究出一个当时超级快速的搜索引擎——这比谷歌建立的时间还早 3 年。

当我到了住在硅谷山顶的 Taylor家里的时候,他告诉我,最近还有另外一个年轻人携带着和当年乔布斯一样的好奇心来拜访过他 – 这个人就是 Mark Zuckerberg 以及他当时所率领的 Facebook 团队。

“Zuckerberg一定是在某些‘历史传说’中听说过我这个老古董吧”,Taylor用他那德克萨斯的语调慢吞吞地说道,“他想看看我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估计是这样的。”

“投资未来,必先明白过去。”

作为一个专门研究硅谷的历史学家,我毫不怀疑乔布斯和扎尔伯格都非常清楚地认识到一点,那就是:硅谷的过去必将影响着未来,历史的教训将带来更深远的创新。

而当我和其他的CEO创始人们谈及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他们同样对硅谷的历史充满了好奇。他们的问题最终会归结为以下两个:

为什么是硅谷首先冒了出来?为什么硅谷能够长期屹立在全球科技核心位置,长盛不衰?

对于这两个问题,我想自己正好都能给出答案。这里我们先答复第一个问题,答案就隐藏在以下这三种历史力量里,换句话说,是它们成就了现在的硅谷——

科技史:“摩尔定律”之轮

就科技方面来说,硅谷当年多多少少是有着幸运之神的眷顾的。

1955年,晶体管的发明者之一 William Shockley 回到了他的家乡——硅谷附近的Palo Alto,创办公司。William Shockley 曾获得 1956 年的诺贝尔奖,他是一名杰出的教师,但却是一位非常糟糕的企业家老板。但正因为他是个杰出的教师,因此很容易就吸引了大批的青年才俊为其工作。而当他们彻底搞清楚微小的晶体管之后,他们就开始单独的往半导体电子元件方向开始进军了。

前面说过 William Shockley 其实是个非常糟糕的企业家,很多人来到他的公司之后都迫不及待的想要离任跳槽,而新东家最终是一家由他们自己创办的公司。其中William Shockley的 8 位员工就在 1957 年一起创立了非常著名的仙童半导体公司(Fairchild Semiconductor),该公司被认为是硅谷第一家具有现代化意味的初创企业。

后来,当仙童在 60 年代末分崩离析的时候,其员工(包括 8 人)又陆续创建了许多新公司,包括著名的 Intel, National 美国半导体,AMD等。80 年代初出版的著名畅销书《硅谷热》(Silicon Valley Fever)中写到:“硅谷的 70 家半导体公司中有半数,都是仙童的直接或间接后裔。”

Shockley 曾经怒不可遏地斥责这8人为“八叛逆”(The Traitorous Eight),下图展示了“八叛逆”的风采。

为什么硅谷得以诞生并成为现在这个样子 好文分享 第2张

仙童8人组:Gordon Moore, Sheldon Roberts, Eugene Kleiner, Robert Noyce, Victor Grinich, Julius Blank, Jean Hoerni, Jay Last

可以和硅谷未来的重要性等量齐观的一个事实是:Shockley 教会了他的员工们如何打造出晶体管。而我们现在的现代化技术革命相关的所有技术,以及硅谷的辉煌,基本上都可以追溯到晶体管的诞生。

你可以把晶体管想像成是形成硅谷这颗珍珠的那一粒最原始的沙子。

这粒沙子变成珍珠的下一步就是,人们后来将这些晶体管和其他如寄存器、电容器等独立元件放在一块硅片上,集成在一起,从而形成完整的电子电路;而这块硅片就成为了“微型集成电路”。跟着,有人又根据集成电路发明出可编程的芯片,这样,“微处理器”就出现了。

史前的第一款便携式计算器就是在这些微处理器的基础上发明出来的。紧跟着又有人发现,可以将这些微处理器和其他如屏幕等元件集成起来。这样,一台“计算机”就出现了。人们开始为这些计算机编写代码,来操作这些计算机,这就是“操作系统”和“软件”。再然后,计算机被连接到一起,“互联网”诞生了。

人们开始意识到,可以将一些东西进行虚拟化,将一些内容存放在“云”上,而非计算机内部,同时也意识到可以将保存在不同的计算机上的内容进行搜索,然后“网络计算机”的概念就出现了——仍然保留了屏幕、键盘、鼠标设备(现在其实主要是手指了)——平板电脑和掌上电脑大小的计算机“智能手机”被发明出来。然后,人们为这些智能设备开发各种 app……

你可能已经注意到,上面所述的这些改变都是紧跟着“摩尔定律”(Moore’s Law)的步调向前推进的。

在形成珍珠的过程中,在剥掉沙子的每一层时所沉淀下来的技术,都是该产业下一代技术所形成的基础。

以常常被标榜为自成一格的标杆——苹果公司为例,苹果早期的关键员工是为 Intel,Atari,或者惠普工作过的。苹果的风险投资人们不是投资过仙童就是 Intel,或是曾经在这几家公司工作过。著名的 Macintosh计算机,有着友好的用户界面,层叠的窗体呈现和鼠标,而它们都是因为乔布斯在 1979 年拜访参观了 XEROX PARC 所收获的启发而诞生的。换句话说,苹果公司其实是硅谷这个历史环境和科技根源的产物。

“反主流”的文化史

下面我们来看催生现今硅谷的第二大力量支柱:文化。

当 Shockley 在1955年为硅谷带来晶体管和那批青年才俊的时候,硅谷这片土地其实大部分还是以农耕为主。因此,你可以想象 Shockley 所创立的这个本地产业已经非常之高端(按照当时人的说法就是:太空时代)。

当时最大的雇主是国防承包商 Lockheed 公司,IBM 正准备在硅谷开一个小小的研究机构;本地不多见的科技公司之一——惠普,当时也只有十多年的历史而已。

与此同时,斯坦福大学当时在尝试建立其物理系和工程系方面非常活跃。教授Frederick Terman(他同时也是斯坦福 1955年到1965年的教务长),当时非常担忧斯坦福大学人才流失的问题。毕竟相对来说,美国东岸有着更多的工作机会。

于是,他联手当时的校长 J.E. Wallace Sterling 一起打造了所谓的“技术研究者社区”。通过这个社区,学院人才的培养和产业人才的需求纽带就渐渐形成了。这也意味着,大量的半导体-微芯片类型公司的诞生,已经是万事具备只欠东风。因为在技术人才方面,斯坦福大学已经为其准备妥当。

为什么硅谷得以诞生并成为现在这个样子 好文分享 第3张

Woz & Jobs.

这股加速的“东风”最终是随着人口大爆发而到来的。

在 1950年到1970 年间,Santa Clara(硅谷所在地)的人口翻了3倍,从原来的大概30万常住人口,一下子暴涨到100万。相当于在这 20 年时间内,每隔 15 分钟就有一个人搬到该地。这些新来的居民总的来说比原住民更年轻,也受过更好的教育。

最终,硅谷的“主流人群”从一帮渐渐老去的农民,蜕变成了一群拥有高等教育文凭的20多岁的博士们。

而硅谷也因为这些新人才的涌入,有能力创造出一个与传统完全相异、并且适应新公司的商业环境(而不是让这些新公司去适应旧传统)。同时,得益于人才的多样性,最终使得这个以科技为基础的新商业环境能够进行“自我造血”。从专业化的律师公司、招聘公司、原型设计公司,到自由股票期权计划、分区法律,再到设立了技术工程类课程、为各种科技公司输送专业人才的大学等等。

正是由于这样的文化环境,硅谷的企业家们从一开始就觉得自己与已经有200多年商业历史的东岸企业家们迥然不同。

西部人都把自己看成是“牛仔”和“先锋”,他们在“新边疆”上进行着各种大胆的尝试。在那一片土地上,人们即使面对“失败”也不觉得是一种耻辱,因为那只不过是为了快速学习到重要的经验教训,所付出的代价而已。到了70年代,受到60年代反主流文化的嬉皮士运动的进一步影响,硅谷的企业家们也以其松垮、着装随意的文化而著称。但是,他们所创造的产品,比如电子游戏和PC,却给硅谷以外的“其别人”带来了超前的技术享受。

金融史:风险投资的浪潮

促使硅谷诞生的第三个关键因素是资金。

有如一颗种子长成参天大树需要土壤、阳光、水分一样,上面我们看到硅谷这个种子有了,技术这道阳光有了,文化的土壤也具备了,缺的就是“资金”这场雨水。

再一次,时机非常关键。硅谷是在联邦当局投入的资金中启动的。无论是国防部全盘收购硅谷的微芯片,还是惠普和Lockheed将产品直销给军队,又或者是联邦研究的资金涌向斯坦福大学……硅谷都因此从“冷战时期的恐惧”而获利。国防部和联邦当局在那期间愿意将几乎所有的资金都投向尖端电子产品和系统。所以说,联邦当局可以算是硅谷的第一位投资商。

紧随而来的70年代,第一批风投公司成立的浪潮袭向硅谷。

1972年,“仙童的后裔们”又创建了美国红杉和KPCB这两家全球顶尖的风投公司。之后,他们投资了亚马逊,苹果,Cisco,Dropbox,Facebook,Genentech,Google,Instagram,LinkedIn…… 而这些还只是冰山一角。

你可能已经发现,硅谷的一代企业家成功后,又转型为下一代新兴企业家提供资金,传授管理经验的这种模式,其实是硅谷之所以经久不衰的最重要,但却远被低估的成功秘诀之一。

Robert Noyce 将硅谷的这项传统形容为: 我在这条溪流钓走了鱼,那么我就有责任对它进行回馈,以此让溪里的鱼持续繁衍,生生不息。乔布斯则在他那次非常著名的《2005年斯坦福大学毕业演讲》中将这种模式形容为“在一个持续进行的接力赛中的接棒行为”。

以上,就是为什么硅谷得以诞生并成为现在这个样子的三个原因。

转载自公众号“techgogogo”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陈丹的博客 » 为什么硅谷得以诞生并成为现在这个样子

分享到:更多 ()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