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外媒报道,马斯克这样的创业奇才确实值得我们用敬畏之心仰望,他不但给我们带来了Paypal、Solar City和特斯拉,还正在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那些人类无法想象的壮举。最近,他又筹划着送人类上火星了。虽然在发布会上他的演讲有许多细节值得推敲,但20万美元的火星游票价已经让许多人心动了。
虽然分到人头上只需20万美元,但这一宏大的项目耗资至少要达到100亿美元,这些用于基础设施和火箭的钱到底谁来出呢?另外,马斯克建立SpaceX时喊下的豪言壮语都实现了吗?当时他可是表示自己的火箭比传统产品便宜10倍,可靠10倍,同时出勤率也能高出10倍,这三者组合起来超出常规火箭1000倍的效能现在可依然没能兑现。
现在看来,马斯克真是在硅谷待久了,他的野心完全建立在传统的摩尔定律上,他的20万美元火星票根本没有足够的技术来支撑。不过,要知道火星可不归摩尔定律管辖。
从技术角度来看,登陆火星会遇到两类问题,一种是可以解决的工程问题,另一种则是无解的物理问题,人类只能去接受和适应。在解决工程问题时,人们一般会用到关键性能参数这一指标,而说到它大家就会自然而然的想起摩尔定律。
1965年,英特尔联合创始人戈登·摩尔提出了这一定律,他认为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元器件的数目,约每隔18-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换言之,每一美元所能买到的电脑性能,将每隔18-24个月翻一倍以上。这一定律揭示了信息技术进步的速度,同时也可适用于其他技术领域。
不过,要想实现摩尔定律中的增长曲线,就必须稳扎稳打,一步一步来。CPU、飞机和汽车等都在遵循这一理念,它们每年都会进步,但这一进步并非跨越式发展。即使经济发展也是如此,企业靠的是降低成本、拓展市场。
与以上提到的不同,马斯克的火箭无法获得系统性的提升。推重比是火箭的关键性能参数,科学家们必须找出同样推力下送更多货物上太空的方法,这样才能真正降低远征星辰大海的成本。在工程方面,人们可以通过降低火箭重量或者更换全新燃料来实现。虽然这两种方式正在同时进行,但我们却无法改变另一个变量——万有引力。因此我们只能从自身找突破口,不断提升航天业的规模并通过缩短发射间隙来降低成本。
不过,问题在于航天业的规模会直接与市场需求挂钩,SpaceX最近频繁的发射也是因为它接了大量的商业卫星发射订单。通讯业是航天业最为倚仗的金主,不过可别天真的认为光靠它们就能轻松把成本拉下来。毕竟卫星也在遵循摩尔定律,它们性能越来越强,单颗卫星能完成的任务正在大大增加,因此SpaceX拿到的的订单量并不会有大的跃升。
如果说在普通的发射上还可以努努力实现下跨越式发展的话,载人航天就完全不同了,因为谁也不敢操之过急。在这种稳扎稳打的指导思想下,我们甚至连摩尔定律的进步速度都很难跟上。眼下,各家公司都瞄准了100千米高度的近地轨道飞行和旅游项目,但没人敢将高度提升到200千米,因为高度的增加就意味着成本几何级的增长。不过,由于太空浩瀚无垠的属性,没能实现突破就意味着被人遗忘,因此在研发上专家们会变得更加小心翼翼。
在马斯克的火星计划中,根本就没有考虑到物理问题和热力学定律,不过最重要的还是没能说清资金问题的解决方案。其实制定出类似火星路线图的并不是SpaceX一家,NASA的规划甚至50年前就已经成型。马斯克避重就轻的屏蔽了飞向火星的风险和技术限制,画大饼仿佛才是他的主要目标。
摩尔定律是硅谷的产品,但却被马斯克嫁接到了一场不太容易实现的大戏上,生活中这种误用比比皆是,但现实是摩尔定律并非宇宙万物的唯一法则。2013年,时代杂志曾用“谷歌能解决死亡问题吗?”作为封面标题,但现在人们不是依然要遵循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无独有偶,最近扎克伯格与妻子投资30亿美元欲在本世纪末解决世界上的主要疾病,我们不能否认这一想法,但事实上当局每年花费300亿美元做研究,也不敢喊出如此口号。马斯克声称100亿美元就能登陆火星,但事实上整个阿波罗登月计划消耗了NASA超过1500亿美元的资金,而登陆火星的难度与之相比绝对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拿不到足够资金支持的话,马斯克的愿景即使比科幻小说都精彩也没有意义。登陆火星在技术上一定可以解决,但关键是人们要找出飞向那颗红色星球的理由,而这一问题人类已经思考了数十年了,马斯克的蓝图只是对半个世纪前伟大规划的重新复刻而已。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陈丹的博客 » 摩尔定律并非普适真理 马斯克把登陆火星想简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