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ST春天营收萎靡五成 极草自我拯救未现曙光

8月3日,命运多舛的青海春天药用资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ST春天(600381))发布了2016年半年度报告。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ST春天实现营业收入2.56亿元,同比下降52.79%;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427万元,同比下降9.83%。

关于营业收入变动原因,该公司表示,营业收入同比下降系春天药用冬虫夏草类产品的销售受国家食药监总局于2016年2月4日发布的《关于冬虫夏草类产品的消费提示》影响发生下滑,以及青海省食药监局于2016年3月30日向春天药用发出的青食药监办[2016]33 号《关于冬虫夏草纯粉片产品停止试点有关事宜的通知》,春天药用停止冬虫夏草粉片生产所导致,这两个政策的变化直接影响到该公司主打产品“极草”的生产销售。

据《投资时报》记者了解,“极草”是一款被称为可以含着吃的冬虫夏草纯粉片,自2004年成立之日起,ST春天主要从事冬虫夏草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主营产品为“极草”.5X 冬虫夏草系列产品,其售价远超黄金,一度创造了继脑白金后的又一个行业神话。每年上亿元的广告投入换来了巨额的销售收入。鼎盛时期,ST春天凭借“极草”产品达到了20亿元的年销售收入,并迅速地成为冬虫夏草行业龙头。

但是,围绕着“极草”的争议一直存在,行业内的一种观点认为“极草”的出现,搅乱了整个虫草市场;而另外一种观点则认为,“极草”的创新,是颠覆性地改变了虫草行业。同时关于“极草”广告夸张疗效的质疑也不绝于耳。无论如何,随着“极草”的保健食品试点身份被叫停,ST春天已从虫草之王的宝座上重重跌落。

 

禁令下的无奈

ST春天如今面临的一系列困难源于今年2月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的《关于冬虫夏草类产品消费提示》。提示指出,冬虫夏草、冬虫夏草粉及纯粉片产品中,砷含量为4.4~9.9mg/kg,长期食用冬虫夏草、冬虫夏草粉及纯粉片等产品会造成砷过量摄入,并可能在人体内蓄积,存在较高风险。而ST春天子公司春天药用的GMP证书(药品生产许可证)已于2015年12月31日到期。

对于上述通知的影响,ST春天在半年报中称:产品的停产,使得公司和下属公司春天药用陷入经营困境,面临着2016年、2017年相关业绩承诺无法全面完成的可能。

ST春天内部人士表示,“我们一直在争取身份,实际上就是在争取一个监管的归属,现在遭遇的局面是企业的产品创新在前,当局监管的政策在后,一个产品在市面上七八年之后,市场已经是认可了,现在忽然又被叫停,企业很是不明白。”

针对《消费提示》的内容,ST春天解释道,冬虫夏草的砷摄入量远低于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制定的国际标准,冬虫夏草属中药材,每日服用量很小,但目前中国对冬虫夏草中药材没有砷含量标准的要求。同时表示,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的《消费提示》缺乏相关的研判依据,存在不严谨之处,对整个冬虫夏草行业及ST春天产品声誉造成了损害。

《投资时报》记者就砷过量问题采访相关食品专家,对方表示,砷是砒霜的主要成分,在红糖中也有,是否对身体有害取决于其含量大小,考虑到“极草”高昂的价格,大剂量服用的可能性应该不大。中国食品商务研究院研究员朱丹蓬也认为,目前中国有关政策法规、行业标准、监管力度等方面是滞后的,所以有些企业会感到冤枉,现在有关部门“一刀切”下来,企业也没办法。“冬虫夏草行业的未来要重整,关键要制定行业标准,没有标准,行业没法大发展。”他表示。

虽然ST春天方面竭力辩解,并通过青海省有关部门一直努力争取好的结果,但最终不得不服从食药监总局停止产品的生产和经营的要求。

重组未果变身“ST”

事实上,ST春天也曾希望通过重大资产重组来挽救命运。

4月,该公司开始筹划重大资产重组。但最终由于与潜在交易对方无法就交易方式、交易作价等相关细节达成一致,因此不得不在6月中旬宣布终止,该公司也在投资者互动中表示,未来6个月内,将不会再筹划重大资产重组事项。

据了解,此次重组计划是ST春天控股股东西藏荣恩欲将其去年10月收购的三普药业旗下6种冬虫夏草相关药品总经销权授予ST春天用于江湖救急。根据原定计划,ST春天子公司春天药用和三普药业应于7月内完成获得药品经营行政许可和GMP认证等工作,但由于审批程序未按原定计划全部履行完毕,这一药品经营副业的展开被迫延后。

公开资料显示,三普药业2015年全年涉及厂房搬迁工作,生产并未全面恢复,因此该6种产品目前并没有可供参考的收入、利润、毛利率等数据。

但三普药业本身的盈利能力也饱受外界颇多质疑。有业内人士表示,三普药业销售额不到1亿元,远远不能支撑ST春天的业务。

祸不单行,6月27日晚,该公司公告称,因为旗下控股子公司停止生产冬虫夏草纯粉片,公司生产经营活动受到严重影响且预计在3个月内不能恢复正常。生产经营情况将触及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规则》第13.3.1条规定,由此将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标志。从6月29日开始,“青海春天”将完成一次被动的更名,变更为“ST春天”。

尽管如此,ST春天仍然在各处寻找资产标的。公司曾对投资者表示,寻找、考察和接洽优良资产的工作不会停,相关的标的资产将专注于医药行业、大健康产业、投资行业等领域,这也为ST春天在6个月之后是否再度进行资产重组埋下了悬念。

转型押宝新品命运难料

鉴于“极草”冬虫夏草纯粉片产品的生产遭遇政策叫停,该公司主营业务遭到重创,在资产重组宣告失败后,公司又采纳了其它自救措施。公告显示,ST春天考虑适时通过开展并购等工作实现外延式发展,保障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后续的工作中,公司也根据实际情况,对相关措施进行了补充,在加强其他冬虫夏草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工作的同时,充分利用多年经营积累起来的营销策划、推广经验和媒体资源,充分挖掘公司的其他业务潜能,积极开拓和发展除冬虫夏草纯粉片外的其他业务,增加营业收入和利润来源。

除此之外,ST春天将转型的重头戏压在了6种保健新品上。

在半年报中,ST春天披露,目前6种以冬虫夏草为原料的新产品已完成研发并进入注册检验试验阶段,其中3种已根据2016年7月1日正式实施的《保健食品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向有关食药监管理部门开展注册申报工作。新研发的6种保健品将陆续于今年6-12月完成试验并进入注册申报流程,新产品暂未受到国家对冬虫夏草相关政策的影响。但ST春天同时表示,按照国家食药监总局《保健品食品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的规定,管理部门从受理到做出审核决定整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

但有不少业内人士质疑,由于新产品原料仍为冬虫夏草,在“极草”产品出现问题的情况下,食药监部门监管可能会使ST春天保健新品获批受阻。

对此,ST春天相关负责人回应称,新产品不同于之前的“极草”和“元草”,是按照保健食品的标准进行研发的,何时获批要由监管部门注册申报工作的流程决定。

相比依仗上市遥遥无期的新品,ST春天自己生产的“极草”以外的“元草”产品则显得更显靠谱。记者查阅ST春天的官方网站,“元草”的宣传图片已出现在其首页焦点图位置。在半年报中,ST春天指出,春天药用已规划了其他冬虫夏草产品的推广工作,随着下半年滋补品销售旺季的到来,该类产品所实现的营业收入预计将比报告期内的营业收入有所提升。

但是,由于“元草”系列产品过去的销售情况与“极草”天差地别,这位救急先锋能否拉动ST春天的业绩还是未知数。

在业绩承压的同时,ST春天还要面临诉讼官司带来的牵扯。2014年,春天药用提起诉讼称,“职业打假人”王海先后发布7篇标题为《“极草”骗局》的相关文章,大肆发布诽谤“极草”产品的言论,严重妨害ST春天的正常经营活动,损害了ST春天的商品信誉和商业信誉。目前,ST春天一审胜诉,但王海也提出了上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陈丹的博客 » ST春天营收萎靡五成 极草自我拯救未现曙光

分享到:更多 ()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