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评论]电疗法不科学 “网瘾”很大程度上是个伪概念

人们通过互联网交流、消费、获取讯息、娱乐,人们越来越依赖互联网,不能简单地就认为依赖互联网就是“网络成瘾”。近期,媒体调查发现,7年前开办“网瘾中心”,用电击方式为青少年治疗网瘾的精神科医生杨永信,仍在山东临沂开办着“网戒中心”。眼下,人们通过互联网工作、社交、游戏、购物、娱乐……从某种意义上说,互联网就像自来水、电和下水道一样,已成了现代人类一项“必需品”。

可是,互联网也带来了新的一些挑战和问题,其中“网络成瘾”就成为中外社会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特别是青少年的网络成瘾现象,给父母、教师带来诸多困扰。所谓“网络成瘾”,大体上指的就是网络使用者严重地沉溺于互联网之中,而在现实生活往往使他们反映出社会退缩或造成损害某些社会功能的后果。例如,沉溺网络的青少年不仅学业受影响,也明显阻碍了其积极的人格和社会性发展。

从心理学角度看,人类的行为成瘾与物质依赖有着相似的生理机制。像赌博成瘾的人,他们的成瘾症状与吸食毒品成瘾高度相似,唯一区别只是前者血液中没有掺入具体的物质。人们沉溺在赌博中与沉溺在毒品中,有着高度相似的大脑激活反应,包括伏隔核在内的多巴胺通路被激活,令成瘾者感受到相似的愉悦和兴奋。从行为上,两者都同样令成瘾者难以控制所从事行为的频度和强度,即使感觉到行为的负面后果也无法控制;两者都伴有冲动和欲望,在心理学里被称为“停止无能”(Inability to Stop)。

网络成瘾看起来也有着与赌博成瘾、购物成瘾等行为成瘾相似的行为症状。沉溺网络的人与沉溺赌博的人有着相似的难以控制行为的“停止无能”现象。所以,如何帮助青少年戒除网瘾就成为许多家长和教师的共识。例如,像在美国,网瘾矫治成为一个新兴的产业,各种各样的戒除网瘾机构纷纷出现,他们为青少年和成年网瘾者提供各种治疗服务。这些五花八门的治疗方式既包括传统疗法,也有许多非常规的疗法,如过夜住院治疗、数字戒瘾静修、野外无网夏令营,等等。

不过,尽管社会上出现了许多机构提供各式各样的戒瘾疗法,但是从精神医学角度看,“网瘾”迄今仍然是一个充满争议的概念。由于使用互联网越来越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越来越多的日常生活都可以在网络上进行,在许多研究者看来,“网瘾”更像是一个伪概念。

一个青少年沉溺在网络游戏中,那么他是游戏上瘾;另一个青少年沉溺在网购中,那么他是购物上瘾;其他类似的,沉溺于网络色情,更应该被视为性瘾的一种;沉溺于网络社交,那充其量算是社交上瘾。这就好比,一个地下室的秘密赌场中沉溺于赌博的成瘾者,你不能说他是“地下室成瘾”。互联网是一种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学校、课程通过互联网来进行知识的传授和交流。人们通过互联网交流、消费、获取讯息、娱乐,人们越来越依赖互联网,不能简单地就认为依赖互联网就是“网络成瘾”。对于沉溺网络游戏的人,要矫治的是对游戏的依赖,而不是对互联网的依赖。

因此,尽管在精神医学界争议了10多年,在最新版的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中,仍然并没有将“网络成瘾”收录进去。迄今为止,各种成瘾障碍中,只有赌博成瘾是唯一被纳入DSM的非物质依赖的行为成瘾障碍。其他的行为成瘾,诸如社交成瘾、游戏成瘾、购物成瘾甚至性成瘾,更多反映为一种生活问题,而不是精神障碍。

生活问题与精神障碍的区别就在于,后者有着成熟的疗法来进行控制或矫治;而前者则受到太多复杂因素的影响,并没有简单的某种“疗法”可以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矫治。包括在美国社会所出现的五花八门的治疗网络成瘾的疗法中,并没有任何一种“疗法”得到科学有效的效验,其效果仍然存疑。

至于那些宣称通过电击疗法来矫治青少年“网瘾”的,可以肯定地判断这绝不是有效的矫治疗法,而更可能只是利用一些家长和教师对孩子沉溺网络的忧心忡忡而炮制的敛财手段。更关键的是,早在2009年,卫生部就以其缺乏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科学效验禁止使用这种方法。

事实上,当一对父母发现孩子沉溺于网络而带来社会退缩或损害其他社会功能的后果,那么孩子“网瘾”更大程度上反映的是亲子沟通,以及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上出了问题。与其让孩子接受无效的电击,不如让父母来接受电击,或能使他们有所警醒,认识到问题其实出在自己身上。

□唐映红(心理学学者)

相关文章:

张田勘:电击疗法治网瘾未获循证医学支持

网瘾电击治疗:叫停七年仍受热捧

7年过去了 电击治“网瘾”居然还在?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陈丹的博客 » [评论]电疗法不科学 “网瘾”很大程度上是个伪概念

分享到:更多 ()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