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新华侨报网日前撰文称,夏普近日召开临时董事会,决定接受鸿海精密工业公司注资4890亿日元的提案。据称,鸿海将获得夏普约66%有表决权的股份,
并成为夏普的母公司。文章称,夏普公司成立于1912年,业务领域从收音机、电视、微波炉、计算器到太阳能电池板、液晶显示器,可谓涵盖家电行业。因创造
了多个“日本第一”和“世界第一”,夏普也被视为日本家电行业的“掌上明珠”。
但就是这样一个“家电帝国”,却在2012年公司迎来100周年之际,股价缩水近30%,陷入了严重的财务危机。在2015年结算中,财务赤字更是高达2223亿日元。
文章指出,夏普曾经的辉煌,已成为过眼云烟,到现在沦落到被收购的地步。它衰败的原因有很多,而这些原因也是日本家电行业共同面临的问题。
首先,商业领域的“加拉帕戈斯化”。加拉帕戈斯化是日本商业用语,指在孤立的日本市场内,单独进行“最适当化”,从而丧失和区域外的互换性。
根据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的定义,日本加拉帕戈斯化的主要特征有:日本国内存在独特的市场环境;海外市场的需求与日本市场的需求存在差距;日本市场单独“进化”的同时,与海外标准脱节;当察觉时日本企业已经脱离世界。
文章分析称,夏普最擅长的是液晶面板的制造,特别是在电视机、电脑领域。但由于中国、韩国电子企业的崛起,在国际市场上对日本企业形成了强大的围攻之势。中韩两国人力成本低、产品价格也比日本产品低很多。
日本企业虽具有技术优势,但却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要求不一定匹配。不少国家还处在没有电视看的阶段,对液晶面板高分辨率的要求并不高。因此,他们会选择物美价廉的中韩家电产品。
文章还指出,夏普沉沦的另一个原因是过分拘泥于“日本制造”。《第四次工业革命》作者藤原洋称,夏普抱着“日本制造”的方针不变。
日本本土生产的“龟山模式”(在三重县龟山市制造)曾经风靡一时,但世界在变化,如果一成不变应对全球化挑战,结果不言自明。夏普应当具有国际企业意识,在中国设厂没有什么不好,不必拘泥于设在日本。
事实上,鸿海想要夏普起死回生的关键就在于“让夏普全球化”。鸿海作为3C代工领域规模最大、成长最快、评价最高的企业,其成功就在于适应了国际化,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但从日媒的担忧和高桥社长的表态看,夏普还是担忧技术外流。
其实,在全球化面前,技术、资本、人员的流动早已成为必然。如果夏普不适应国际化,不摆脱“拘泥于日本”的经营理念,很难取得成功。
一个国际化的公司更应在当地设立研发中心,创造适合当地的产品。值得注意的是,最近东芝、富士通、索尼也准备联合起来重整电脑业务。种种迹象表明,国际化面前,日本家电企业面临严重挑战。
文章最后指出,一个企业帝国的沉沦并不是简简单单几句话能够说明的。夏普的沉沦也与法人税、自由贸易协定、劳工成本、环境限制、电力不足等因素有关,这些都不是夏普公司独有的问题。
虽然有评论称日本电子企业远没有人们说的那么“衰”,日本还有很多尖端技术。但在突发猛进的全球化浪潮面前,这种优势能维持多久,确实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陈丹的博客 » 日华媒:夏普“卖身”折射日本家电产业沉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