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评论]店大欺客?流量偷跑的背后究竟是什么猫腻

感谢科客网的投递

自10月首次实施“流量当月不清零”的手机流量新政策之后,关于“手机流量跑得更快”的问题在网络上的讨论不绝于耳,网友普遍表示,10月份的手机流量消耗速度比“不清零业务”推行前快了。一时间三大运营商被推到了风口浪尖,甚至被质疑是否“动了手脚”让用户的流量消耗得更快。

用户和运营商各执一词

进入10月以来,也就是首个实施流量不清零的月份,没想到网上会忽然炸开了锅,“9天用完了平常30天的量”、“乱扣流量,房子都要赔给移动公司了”、“怀疑运营商使用技术手段使用户流量加速流走”、“运营商对流量的计量方法不透明”等说法矛头直指三大运营商。

有中国移动用户打电话向客服投诉之后,没想到客服爽快地提出“赠送500MB流量”,并且在电话挂了之后就马上到账。如此处理方式也是惊呆了小伙伴们,只是一个用户这样处理,一百个一千个也这样么?

本想是部分用户的问题,没想到“流量消耗大”、“流量变快了”的话题迅速在网上引爆了,引起如此大规模的吐槽,很难不让人跟“流量不清零”的政策联系到一起。

又是推到了风口浪尖的时候,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终于回应了这个问题。两者的意见都差不多,表示相关报道不属实,手机流量不会“跑得快”,计费系统是通过通过了各级检测,稳定性和准确性在国际上居于领先水平。可能的原因是用户的手机软件在不知情下“偷跑”,例如下载软件时如果WiFi信号不佳即会不经许可自动启动4G网络下载。

用户和运营商双方的说法莫衷一是,事件还在延续中,而且离10月首个流量不清零月的结束还有几天,且看到时运营商会有怎么说法。

既是运动员,也是裁判员

有专业人士称,计量院已经着手制定相应标准。但目前国内尚没有出台相应管理条例,所以第三方监管还难以实现。换句话说,目前对手机流量的监管,还是运营商的上头——工信部来执行。

那么问题来了,三大运营商一直如此店大欺客的底气原来就是——“既是运动员,也是裁判员”,至于用户?顶多就是旁边呆坐的观众。

之前在“提速降费”的问题上,即使有总理三令五申,三大运营商也当没有听见一样,依然我行我素,置若罔闻。最后还是顶不住社会舆论和媒体的集体吐槽和扔鸡蛋,才不情不愿弄出个这么个“流量当月不清零”,算是交差了一回。

然而就是这么个“流量当月不清零”,还诸多规定,例如是主流量不清零,但只能顺延一个月,再下一个月就无效了;另外如果是优惠流量和附加流量包就不能使用。

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使得用户在跟运营商打交道的过程中变得十分弱势。没有足够公开的流量计费方法,用户几乎无从查证流量快速流失是否属正常现象。如果想查流量使用情况?不好意思,运营商的统一答案是:为了保护用户隐私,使用过的流量是不能查询的,只能查询剩余的流量。你再问凭什么?答复是查使用过的流量会泄露用户的浏览记录和隐私等。

确实很有道理,竟无言以对,但这样一来用户就只能哑巴吃黄连了。

势在必行的解决方法是啥?

不少运营商的业内人士都表达过他们的难处和苦衷,他们非常疑惑老百姓不领情,越降价越提速却越是挨骂。然而不知道运营商是真不知道、还是假不知道,每次都会在被推上风口浪尖的时候才被动的降价,因此就是一个恶性循环,运营商都总是跟在舆论后面走,自然是吃力不讨好。

面对公众的质疑,运营商确实应该主动站出来澄清事实,但是像这次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澄清却没有让人买账,该骂的用户还是继续骂。移动和联通的声明还是表示自己的计费系统是国际领先水平,不会因“当月流量不清零”的实施而暴增,转而强调是智能手机中很多应用软件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无意中”偷跑流量。

因此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用户觉得是运营商动了手脚让流量飞速跑,而运营商又把责任推给智能手机上的软件,还是绕回了核心的问题“既是运动员,也是裁判员”,说到底缺少一个专业的、公信力较强的协调平台,为用户提供透明化的数据,同时规范运营商的收费行为,以及制止监督手机软件偷跑流量等情况。

“流量不清零”本是一个好出发点的惠民政策,最后却落得个口水战的陷阱,归结到底就是大众和运营商之间积怨已深,过了这一桩恐怕还有下一桩。三运营商们,是不是是时候拿出点实际诚意来了?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陈丹的博客 » [评论]店大欺客?流量偷跑的背后究竟是什么猫腻

分享到:更多 ()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