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小学生家长林丽最近经历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危机。林丽的儿子上小学五年级,新换了班主任,郑老师。与之前的班主任不同,郑老师不愿加入班级的家长微信群,只跟林丽一人互加了微信好友。老师每天把各种通知、提醒、图片发给林丽,然后让林丽发到家长群中。
自从转发了新班主任的第一条微信起,原来在家长圈中颇受欢迎的林丽感受到了一种无形的压力。“我被其他家长孤立了。”林丽说,原来她在群里说点什么,肯定有家长跟帖,现在无论她说什么群里都一片寂静,而其他家长说点啥他们都能讨论起来。
“你破坏了微信群的生态。”林丽的一位好友说,本来微信群中是两个群体:家长和老师,现在你成了第三个群体。
不过林丽也很委屈,“我也不想这样啊,可是我又不能拒绝老师呀!”夹在班主任和其他家长之间,林丽无奈又焦虑,她最担忧的是,继自己被家长们孤立之后,儿子会被同学孤立。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手机社交平台迅速普及,老师和家长的沟通渠道已经从短信时代、飞信时代进入微信时代。从幼儿园到中小学,几乎每个班级都建立了用于家校沟通的微信群,老师发通知、留作业等变得方便快捷了,家长也可以第一时间得知孩子的在校情况。
不过,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微信群也一样。
虽然家长和老师都在一个虚拟的空间里,但和现实生活中一样,家长和老师之间、不同家长之间、家长背后所代表的不同孩子之间,会发生各种各样的故事、小摩擦以及矛盾。就像人们常说的那样: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现在家长微信群就是一个江湖,群里家长、老师的个人利益、群体利益交织在一起,于是,就有了争斗、猜忌、恩怨,看似一团和气,实际上暗流涌动。
老师一声令下 家长“争宠”怕落下
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北京妈妈张倩认为自己过得惊心动魄。
周六下午陪女儿上课外班时,张倩关了手机,下课后一开机,女儿所在班级的家长微信群里,未读信息像潮水一样涌了出来。
原来,就在张倩关机的时段,班主任老师通过微信群安排了任务,向家长们征集“推广普通话活动”的口号。张倩看到时,群里的家长已经争先恐后贡献了上百条口号,有些家长一个人就写了七八条。
看到这些,张倩一下子慌了,担忧自己的表现在老师面前失了分,于是急急忙忙给几位大学同学打电话,让大家一起帮她想口号。终于,张倩从同学们“友情赞助”的口号中选出了3条上交。直到看到还有几位家长在她后面新交口号,张倩才松了口气。
张倩所谓的“惊心动魄”,在很多人看来有点“小题大做”,但身为家长的人,都能理解张倩的焦虑。
在微信群里,几乎没有哪个家长能做到不把老师布置的任务当回事。以前都说“孩子把老师的话当圣旨”,现在“把老师的话当圣旨”的,又多了家长。
很多人给中国家长的评价只有一个字“贱”。
“每个家长在职场都有‘身份’,比如是权威、是专家、是知心姐姐。”家有幼儿园男童的妈妈王颖说,只有在孩子面前是完全没有身份的,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孩奴”。一个机构到哪儿能找到那么多有思想的人为一个口号头脑风暴?老师就是有这个权威和能力,“指挥”孩奴做他们平常不可能做的事儿。
在微信群里,谁完成了老师交待的任务、完成得怎么样都一目了然,“都在那里摆着呢,大家能不较劲儿吗?大家不为别的,就为了孩子。”林丽说。
于是,“为了孩子”,家长们不仅“把老师的话当圣旨”,争先恐后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而且还纷纷利用各种机会讨好老师,有时候甚至是谄媚拍马。
隗玉的女儿是学校管弦乐团的成员,因为今年管弦乐团要参加比赛,所以训练得很辛苦,导致有段时间乐团的孩子纷纷生病。一天,管乐团的老师在微信群中发了一张图片,是一罐杭白菊,并感谢了送杭白菊的家长。结果,第二天就有家长给送去了胖大海、罗汉果,第三天就有家长送去了亲自熬的银耳汤,第四天好几个家长送了绿豆汤,整个乐队的孩子都没有喝完这些汤,老师又不得不在微信群里劝阻家长。“虽然我也觉得家长们有点过分了,不过,这就是我们家长在替孩子向老师争宠,谁也不想落后。”隗玉说。
北京家长陈静的儿子今年刚上小学一年级,开学还不到一个月,但是,家长微信群已经从刚开学的一个变成了三个。
开学之初,班主任老师建了一个微信群,主要用来发学校的通知。结果,只要老师发一个通知,就有一群家长跟帖说:“老师您辛苦了!”“老师您想得真周到!”“谢谢老师”。
“我从来不愿说这样的话,但又担忧刚一开学就给老师留下不好的印象,也只好跟风说谢谢。”陈静说。
于是,在一个近百人的群里,老师发出的通知很快就被淹没了,有的家长根本就没看到。没办法,老师只能又建了一个只用来传送信息的“消息群”,要求家长不能随便跟帖。几天之后,家长们又觉得有老师在群里说话不方便,一个没有老师的家长群又出现了。
老师带着一颗提防心潜伏在微信群
在家长微信群里,老师是众星捧月般的存在,家长对老师的态度都是小心翼翼、毕恭毕敬,按理说,老师的心理感觉应该不错。
但事实并非如此。
“有家长的微信群,我是能不进就不进。”在北京市某中学教英语的郭老师说,“在微信群里,跟家长相比,老师是弱势群体。”
这番话估计会让很多家长震惊。
对于家长们在群里发的感谢、恭维之语,郭老师看得很清楚:“都是虚的,我们知道那些并不是家长的真心话。”
一些老师还表示,越是那些在群里活跃的家长,越是他们提防的对象,“平常经常跟你沟通打招呼的,只要出了事他们就是最难缠的”。
北京某小学的徐老师就有这样经历。一次,班里两个男孩子在学校打闹,一个孩子的胳膊上被划了一个口子。徐老师随即跟两个孩子的家长联系,沟通之后两位家长都表示孩子之间打闹磕碰是难免的,能够理解和谅解。
过了没多久,就在徐老师还感慨家长通情达理时,受伤孩子的家长忽然改变了态度。这位家长是家长群中的活跃分子,他把这件事小范围地跟群中的家长说了之后,很多人给他出主意。
第二天,这位家长开始不停地找徐老师、找校长,非要另外一个孩子给自家孩子公开道歉。
“我们每天跟孩子打交道已经够累的了,再加上家长就更累了,家长们各行各业的都有,脾气各异,能少打交道就少打交道吧。”郭老师说,现在她尽可能不进家长的微信群,如果有些群不得不进,她也尽可能猫在里面少说话。
确实,一个班如果40名学生,学生父母一般都在群里,那么,一位老师要同时面对80位家长,要一一回复这么多人的问题、问候,想想就累。
“家长们有问题的时候都挺焦急,我能理解,尽可能给家长解答。”徐老师说,但有些家长只从自己角度出发,完全不为别人着想。“经常有家长周日下午问作业,其实周五的时候已经发到群里了。”徐老师说。
因此,很多老师开始想逃离微信群,有的学校甚至明令禁止老师进入家长微信群。“我们总觉得节省了时间,但其实要花更多的时间在无用的周旋上,比如感谢家长的‘感谢’。”逐渐地,一些老师又开始退回到原来的状态,有事发短信,或者打电话。
“用微信没办法把话‘说透’,所以我现在更喜欢用电话或者直接面对面交谈的方式。”山东某重点中学的教师尹霞说。
家长和老师互不信任,怎么能形成教育合力
不仅老师们想逃离,其实不少家长也对微信群“有了二心”。
“学校的班里就有3个大群,再加上美术班的群、英语班的群,光跟孩子有关的群就不下5个,真有些招架不住。”陈静说,而且有些群里,不仅孩子的父母在,就连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都加入了,“这些老人白天没啥事,一点小事就讨论来讨论去,上班都不得安生。”
最近,陈静就把除了“消息群”之外的几个群设置了“消息免打搅”。
更让陈静受不了的是,为了沟通方便跟一些家长互加了“好友”,从此之后,陈静的朋友圈就经常被卖面膜的、卖手串的、卖衣服的、卖旅游项目的广告刷屏。
“我有时候恨不得把手机里的微信给卸了。”陈静说。
话虽这么说,但又有几个家长敢这么做?
张倩的家长微信群加起来得有七八个,仅每天处理消化这些群里的信息就让她焦头烂额。但是,张倩只能承受。
一位家长这样跟记者说:“老师的通知是必选项、家长的讨论是可选项、向老师献殷勤是备选项,但是当想到自己孩子时,所有的不满和无奈都可以放下,这一切便都成了必选项。”
其实,微信群就是一个小社会,家长老师在微信群中有爱有恨、有喜有悲的关系就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反应。
一位老师说,现实生活中家长给班里购置公共用品、私下塞给老师购物卡,是为了让老师能够对自家孩子好一些,这意味着家长不相信老师能公正地对待每个孩子;而老师对家长相敬如宾、小心提防是为了能与家长保持“敬而远之”的距离,这意味着在老师心目中家长是无法沟通的人。
“现在的老师和家长之间存在着深深的不信任。”一位教育专家说,老师和家长是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最主要的两种力量,当他们之间互不信任时,怎么可能形成教育的合力?!
微信群带给老师和家长的困扰绝不仅仅来自这个沟通平台,未来必然会有更加便捷的平台出现,如果家长和老师之间不能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关系的话,今天在微信群中出现的“江湖恩怨”还会延续。(记者 樊未晨 实习生 张迪)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陈丹的博客 » 家长群里的恩仇记:老师一声令下 家长“争宠”